認識蚊子與登革熱

2011082813:20
 

認識蚊子與登革熱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吳輝秋 醫師

目前全世界的蚊子約有3600多種,牠們在生理上的差異極小,但是牠們之間的生活習性卻有極大的不同,有些種類的吸血活動是在夜晚,有些只在黃昏,或只在白天吸血,有些種類24小時都在進行著吸血的活動。斑蚊以白天為吸血的活動時間,性喜於臭水溝的熱帶家蚊則在晚上6至10點為吸血的高峰時間,由此可見,一日之間的不同時段,也是吸引不同種類的蚊蟲的因素之一。台灣地區蚊子的種類有一百三十多種,儘管蚊子的種類很多,但真正造成人類致命疾病的只有少數幾種。傳播疾病的蚊子有:埃及斑蚊、白線斑蚊(登革熱);三斑家蚊、環蚊家蚊(日本腦炎);熱帶家蚊(血絲蟲病);埃及斑蚊(黃熱病)和瘧蚊(瘧疾)。尤其在登革熱流行季節,民眾更要展開「防蚊大作戰」了!
    要防蚊就要對蚊子的習性有所瞭解,蚊子在18℃以下活動力降低,而在10℃以下連續三天就會死掉,但在南台灣不可能有這種天氣,所以蚊子的繁殖在南台灣較厲害,而且冬天東北季風自台南縣東石吹進來,碰到中央山脈後,吹向嘉南平原,使該地區氣溫較低,病媒蚊(埃及斑蚊)不易跨越,形成一天然屏障,使得登革熱成為南部五縣市的宿怨。蚊子每次可飛行150~200公尺的距離,而高屏溪寬約2000公尺,蚊子無法飛越高屏溪,僅能順道搭車進出,所以屏東縣較不易受感染,大都為地方性疫情。

有人老是被蚊子叮咬成了「紅豆冰」,有人卻是不被蚊子青睞,這情形與體質有關嗎?原來引誘蚊子吸血的因素有三個:二氧化碳、皮膚所散發的氣味及體溫。對蚊子來說,人體排出的二氧化碳、汗液都是引導它找到獵物的有效誘因。它尋找目標主要依靠嗅覺器官,也就是頭上一對觸角,來感知空氣中傳來的人體“誘因”,並循跡而去。別小看身長不過一釐米的蚊子,它的搜索能力很強,搜索的最遠距離可達60公里。在此範圍內,“信號”越強的目標,自然也越容易被它們鎖定。 通常汗量多、易出汗的人受蚊子攻擊的機會更大,這足以解釋為何我們常在運動後,發現身上神不知鬼不覺地多出了幾個大“紅包”。常流汗、體型偏胖、擦香水、不愛洗澡的人、小孩、孕婦、年輕婦女、運動員等,是蚊子「最愛」叮的高危險群。蚊子喜歡體溫高的動物,牛、豬的體溫比人還高,會優先被蚊子叮,但如果有一群人則會最先叮體溫偏高的人。蚊子怕光但又不喜歡光線太暗,最喜歡在弱光環境下吸血。白天,當人們穿著深色衣服時,反射的光線較暗,恰恰投其所好。而深色衣服的吸熱能力強,自然使得深色衣服的誘蚊指數大漲。 

人被蚊子叮後的症狀反應不一,有人因曾被叮過已免疫而不癢,但有人卻會很癢而抓破皮,甚至引發蜂窩組織炎才就醫。在臨床上,針對被蚊子叮咬嚴重求診的患者,以口服抗組織胺止癢,有傷口時,則應開立抗生素消炎;外用藥以類固醇藥膏在急性期治療最有效,症狀輕微則使用抗組織胺藥膏治療,有時則是類固醇藥膏合併消炎藥治療。

據說,在17億年前的侏儸紀就已經演化出蚊子的始祖。而最早的化石證據則發現於白堊紀的岩層當中。最初演化出蚊子的區域是在現今的南美洲,接著逐漸往北遷徙到勞亞古陸,接著再度往南遷徙到熱帶地區。蚊子的祖先大約有現存種類的三倍大,與幽蚊科 (Chaoboridae)有密切的關係。蚊子,英文叫「mosquito」,在西斑牙,它的意思是小蠅「little fly」,其長相在胸背處長出一對具飛行能力的翅膀,在生物學上的分類地位,屬於節肢動物門(Arthropoda),昆蟲綱(Insecta),雙翅目(Diptera),蚊科(Culicidae)是一種具有刺吸式口器的纖小飛蟲。身體分為頭、胸、腹三個部分。身體和腳皆細長。大小隨種類不同,不過大部分小於15mm。體重約為22.5mg。只有一對翅膀(雙翅目的特徵)另一對翅膀退化成小小的棍棒形狀,它的功能是讓飛行時能夠平衡。飛行速度約為每小時1.52.5公里,單次飛行可持續4分半鐘,150200公尺,一般蚊子飛行時每秒翅膀震動200600次左右,小黑蚊可高達2000;這樣的振動,使我們在蚊子飛行時會聽到「嗡嗡」的聲音。蚊子的卵,依種類的不同可能產在水面、水邊或水中三種不同的位置,水面上的如瘧蚊和家蚊,水邊的如斑蚊。瘧蚊和家蚊約在二天內孵化,而斑蚊則在三至五天。大多數種類的雌蚊,例如家蚊,牠們產生的卵,一般都一個接一個,排列整齊,而且,集中成塊,因為卵和卵之間有空氣存在,減輕比重,所以會漂浮在水面上,像小芝麻,像似水面上的小舟,亦稱為卵筏,整個卵筏的直徑,大約0.2公分左右;一部份種類的蚊子,所生的卵,是零零散散的在水面上飄浮著,卵漂浮的原因,是卵鞘的周圍有空氣室,充滿空氣,所以產生了浮力的作用,卵浮在水面上,使得卵在發育的過程中,容易與外界交換氣體,如果空氣室內的空氣洩出,水滲了進去,那麼卵也就下沈水底,無法呼吸被水淹死了;另外,斑蚊喜好在25℃左右活動,一次生60個卵,生命周期約2個月,可生8次卵,牠們喜歡將所生的卵,固定在積水處所的內緣壁上,一旦水位上升,觸及到卵,卵便開始進行孵化。卵產出之後,經過一到三天,便孵化成幼蟲,幼蟲從卵鞘底端鑽出,開始在水裡頭活躍起來,在顯微鏡下可見到牠身子細長,頭部特別大,這就是一般所說的孑孓,英文又稱"blood worms""wrigglers"。蚊科昆蟲均為完全變態,包括四個發育時期:卵、幼蟲、蛹及成蟲。前三個時期的長短與種類及溫度有關。舉例來說,媒斑蚊(Culex tarsalis),在20℃下須14天來完成前三時期的發育。但在25下,只需要10天就可以發育完成。完成前三時期的發育所需的時間通常介於4天至一個月之間。斑蚊的腳有五節,在關節上面有斑點,埃及斑蚊的頭紋呈七絃琴狀,牠們的卵,可以在乾燥的沙漠環境下度過五個年頭,一旦,有了水,例如下雨的時候,卵在短短數分鐘內,便可孵化成幼蟲。

通常雌蚊以血液作為食物,而雄蚊則吸食植物的汁液。雌蚊需要攝取蛋白質以獲得足夠的營養來產卵,而從一般蚊子的正常飲食(花蜜、果汁)中無法獲得足量的蛋白質,因此雌蚊才會吸血。除南極洲外各大陸皆有蚊子的分佈。雌蚊在吸血時,若叮咬的對象是病人,則病原可能藉由這個動作進入蚊子體內,並藉著蚊子的叮咬傳播。但不是每一種蚊子都可以傳播每一種病毒。只有特定種類的蚊子(稱為病媒蚊),可以傳播特定種類的病毒。若病毒被非病媒蚊的蚊子吸取,則會在蚊子的消化系統中被酵素破壞,失去傳染力。由於只有雌蚊會吸血,所以只有雌蚊會傳染疾病。蚊子在吸取動物之血液時,如果發生酵素凝固反應的話,蚊子就無法長時間地吸血,因此蚊子在吸血的同時,唾液腺會分泌阻止血液凝固的化學物質(抗凝血化合物),目前已知抗凝血因子為一低分子量的蛋白質分子,但其氨基酸序列及分泌和作用機制還有待進一步的探討。

雌蚊使用口器(stylets)口器上佈滿了鋸齒狀的突出,呈六根針狀,類似抽血用針的構造來刺進人類的皮膚,吸取血液攝食(雄蚊的口器已退化)。當蚊子叮咬人類時,會從口器注入唾液。其唾液含有蟻酸、抗凝血劑及目前成分不明的蛋白質 (目前已知至少含15),其中酸性物質是用來溶解皮膚表層的角質層;抗凝血劑則是避免在蚊子吸食血液時,血液突然凝固。此外,還有一種能使動物肌肉舒張的化合物,原來蚊子在叮咬哺乳動物時,尖銳的口器一插入皮膚,唾液腺立即分泌這種使皮膚局部麻醉和肌肉舒張的化合物,從而使肌肉不致於因叮咬的刺激作用而痙攣收縮。我們知道,痙攣收縮的肌肉將使蚊子之插入皮膚的口器在吸完血後,難於自皮膚中拔除。因此,此種能使肌肉舒張的化合物使蚊子在完成吸血後,能安全地逃離。

一旦雄蚊找到了牠的配偶,完成交配以後,雌蚊體內的儲精囊,便儲存了無數的雄蚊的精子,這雌蚊以後產卵,便不需要再行交配,每一個產出的卵,便都是受精卵。雌蚊在飽食一頓血液之後,二或三天,便會尋找合適的地方,至少是有水的地方,或者是水邊,開始產卵,產卵數由100 300個以上不等,看種類而定。大部分不居住在熱帶的品種,都以卵的形態度過冬天。但也有少部分的種類以成蟲或孑孓的型態來越冬,例如家蚊屬的一些種類,即以雌成蟲的型態來越冬。

登革熱以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為媒介,病媒蚊經叮咬有病毒血液的病患,8~15天後,則具有終生傳播病毒的能力。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通常在戶外活動,但埃及斑蚊會停在衣服上隨人進入屋內。埃及斑蚊與白線斑蚊以上午9至11時,下午3至5時為吸血的活動時間,埃及斑蚊吸血時,常有中斷現象,飽食前即已叮咬數人,因此感染力特高。而白線斑蚊,常熱中於吸血,叮咬一人就飽食,因此,感染力遠比前者低,也較易被打死。埃及斑蚊僅存在南部五縣市,而白線斑蚊則全省都有;這二種蚊子喜孳生於室內外的積水容器,但不孳生於直接與泥土接觸的水域,如水田、沼澤等。

登革熱在越南一年約有5萬個病例,為越南兒童之第二種常見疾病,他們已將登革熱視為一種疾病,臨床醫師可依症候及簡易的止血帶試驗(Tournique test)就可直接判定,僅有約5%的病例需要送檢來確診。我們仍將其視為一種傳染病。(兩者觀念的差異為:傳染病--不讓它發生;疾病--治療它,不讓它死亡)。在越南大部分的人都得過登革熱,因為母親可將抗體經由胎盤傳給胎兒,所以越南的小孩再受到不同型的登革熱傳染,很容易造成登革出血熱(DHF),而台灣因很少人受到感染,所以得到登革出血熱的患者都在年齡較大的人發生。登革出血熱在台灣的死亡率為40~50%。登革熱共分為四型:以前的流行為第一、二、四型,受感染的潛在人數約25,000人,今年的流行則以第三型越南株為主。所以以前感染過登革熱有抗體者,而再次感染,造成登革出血熱(DHF)的機會增加,所以預期今年登革出血熱的病例會增加。典型登革熱的症狀為發燒(>38℃),頭痛(82%),全身酸痛厲害(65%),下背痛(50%),關節痛,肌肉痛,故俗稱〝斷骨熱〞,今年流行的第三型登革熱,除上述症狀外,幾乎都有腸胃症狀,如:腹脹,嘔吐,腹瀉;而發燒程度則較它型低,(第二型較高),因此腹痛患者求診時,應將登革熱列入診斷的範圍。患者有初期症狀漸消失時突然惡化的現象(Biphasic course)。約81%的患者發燒3~6天,白血球通常在第二天開始明顯下降,至4~5天時最低約2,500左右,於第6天逐漸上升,大多在退燒後,開始由手腳長出紅疹,疹子很細,會癢,出疹後進入恢復期,大概仍要5~7天。因此,掛蚊帳的時間通常要兩個禮拜左右。今年登革熱的病例,以40~59歲女性居多,尤其是家庭主婦;故將菜市場亦列入防治的重點地區。

實驗室檢查除白血球會降低外,其分類則以淋巴球比較明顯,GOT、GPT上升,PTT延長,胃鏡檢查呈現急性胃炎之充血現象,腹部超音波可見膽囊壁增厚現象,C3補體降低。臨床上懷疑為登革熱時,首先做CBC檢查,最後的確定診斷要靠登革熱的RT-PCR,IgM抗體及病毒分離。RT-PCR(Reverse transcription-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)通常在急性期,即發病第五天至十天內才能做出來,須耗時1.5天,其特異性很好,但陽性率約僅50%左右。而免疫酵素分析檢查(Capture IgM & IgG ELISA)須耗時8小時,IgM抗體通常在發病6~7天產生,大約維持3~4個月左右;IgG抗體通常在感染一個月左右上升,但亦有在感染初期即明顯升高的例子,須IgM 和 IgG均為陽性,才會判定為陽性病例;僅一項陽性,通常在二週後再抽血一次檢查,如明顯高出四倍效價時,才有意義。病毒分離及基因序列比對,比較費時,須耗時7天,但可檢驗出何種病毒株。

一個健康的人受病媒蚊叮咬後,經38天的潛伏期,病毒在體內繁殖到一定量時,開始發病(發病前一天至第五天為病毒血症期),發燒,體溫增加,呼吸急促,呼出之二氧化碳較多,更容易吸引蚊子來叮咬,蚊子把病毒吸到其體內大量繁殖(812天)即成病媒蚊,可將病毒傳播出去。所以防疫滅蚊必須掌握在發病的12天內的黃金時期,才能避免疾病的散播;文獻指出病媒蚊,可將病毒傳給後代(9代),所以第一波和第二波噴藥滅蚊行動要在發病12天內完成。

今年感染登革熱的熱區:高雄市在前鎮區大樂商圈、高雄中學附近及南台路一帶;高雄縣則在新甲里、新樂里、新富里、老爺里、鎮南里、一甲、二甲、五甲地區沿寶泰路一帶。疾病防治最有效的方法為疫苗的使用,如日本腦炎以三斑家蚊、環蚊家蚊傳播,死亡率高達50%,但只有一種病毒,且疫苗穩定,故可以做出疫苗來使用;自民國59年以後出生的小孩都有施打日本腦炎疫苗,使其罹患率明顯大幅降低。但登革熱有四型,疫苗安定性差,效期差,無法做出有效的疫苗,使得防疫工作倍加艱辛,因此,只好由阻絕傳染途徑來著手:1、斷絕境外移入,加強機場監控,使病毒不要入侵。2、做好社區防疫,清除孳生源,減少病媒蚊指數,使其繁殖減慢;醫療院所做好通報措施。3、加強自我保護與防範,提高警覺心,避免被蚊子叮咬。根據高雄醫學院「高雄市居家病媒防治用藥調查」報告指出,民眾平均每月使用殺蟲劑超過一次以上的人佔63.1%,且有33.2%的人曾抱怨感到頭暈、想吐等不適症狀。結果發現是因為民眾使用殺蟲劑時,防護措施不足所致—─僅有五分之一的人,在噴灑殺蟲劑時會戴口罩。不懂、不問,因為疏忽大意而造成的危害,遠甚過殺蟲劑本身的毒性。所以「一定要按照標示使用」,另外,使用任何防蚊產品後,一定要用肥皂洗淨雙手,避免藥物殘留。塗抹防蚊液的部位,回家要清洗乾淨;噴灑防蚊液的衣物,也要另外洗滌。蚊子生存的根本條件就是「水」,只要居家環境清潔,不積水,容器中的水保持清潔衛生,蚊子就不易孳生(至少每7天要清洗及換水一次)。如果住家可加裝紗窗、紗門來防堵蚊子入侵;點上含有除蟲菊成分味道的液態電蚊香,可以驅蚊;當然,最下策也可使用殺蚊劑來殺死可惡的蚊子了。

各種防蚊產品之比較:

品項

傳統蚊香

電蚊香

防蚊液

捕蚊燈

電蚊拍

殺蟲劑

驅蚊效果

★★★★

★★★★

★★★★

★★★★★

殺蚊能力

★★

★★★★

★★★

★★★★

價格

★★★★

★★★★

★★★★

★★★

★★★

操作安全性

★★

★★★

★★★

★★

★★★

★★

方便性

★★

★★★

★★★★

★★★

★★★

★★

環境影響

★★

★★★

註:★愈多表示愈好或愈高

專家提醒 :

1.      傳統蚊香多使用於戶外;居家使用要保持空氣流通。

2.      須交替使用不同品牌的電蚊香,以免蚊子產生抗藥性。

3.      防蚊液的選擇DEET濃度在30%以下,適合外出使用。1歲以下及地中海貧血症、蠶豆症患者不能使用。

4.      補蚊燈以波長370mm為佳;需定期清理。

5.      電蚊拍使用須沿蚊子飛行路徑方向,最好面對淡色牆壁,較易捕捉。小孩勿用,以免因使用不當造成觸電。

6.      使用殺蟲劑須直接噴灑在蚊蟲聚集的地方,可減少對人類的直接危害。

 

資料來源:

1.      科博館。顧世紅、徐爾烈、梅永生。2000.11.4.。

2.      Shell ER. Resurgence of a deadly disease. The Atlantic Monthly. 1997; Aug:45-60

3.      http://www.ptjh.chc.edu.tw/jones/%BOA%A4l.htm

4.      人蚊交戰--論蚊與人感染症之關係講座。劉碧隆。 95.9.13

5.      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8%9A%8A

6.      蚊子傳播登革病毒的機制。陳維鈞。「科學發展」第368期。20038

7.      Taubes G. A mosquito bites back. 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. 1977; 24 Aug:40-6

8.      登革熱的省思。吳輝秋。高雄縣醫師公會會誌。200210

9.      驅蚊產品 停、看、聽。行政院環保署、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病媒及昆蟲病組

分享